推荐导航
学术成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园地 > 学术成果

句容飞机场的辟建及驻句空军的战绩

时间:2015-06-23 09:40:15  来源:

作者:翟忠华  李锋

 

早在全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民党为了保护南京而在句容城北辟建一座战斗飞机。抗战初期,句容飞机场飞机凌空而上,居高临下,将日寇轰炸机击落数架。这一史料曾刊登在《中央日报》及有关报刊杂志;有亲眼所见者,写有数篇文稿,比较零散。我们根据史料,将这一历史事件合并在这一篇文章中,以飨诸位读者。


(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军国主义日益暴露出的侵略野心,不得不有所戒备。“一、二八”事件以后,国民党政府为防御日寇自上海攻击南京,准备在句容设立军用机场。起初打算在句容东门桥外征用土地,因考虑到洪水季节句容河东门段往往泛滥成灾,淹没大片农田,所以改变计划,决定在句容北门外兴建机场。
1932年春开始筹建,地点在县城北郊、宁杭公路以北的石营乡(现在的镇江市农科所、省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及其周边),这里靠近公路和县城,在交通、住房及后勤给养方面均具备有利条件;西北部的赤岗西侧驻有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地面部队,而且句容城内崇明寺大圣塔的残体是一座现成的航标。在这里建战斗机场,对保卫南京领空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


先是辟地数百亩,当时办理征用土地、迁徙乡民等工作有句容县一区和石营乡负责。由于形势紧迫,需要征用大片农田,牵涉的问题很多,国民党当局就采取强迫命令的办法,经办人员还有虚报冒领的情节。因此,引起当地许多民众的抗议和不满。
在平整土地时,挖出许多韩瓶(传说为宋韩世忠士兵所用的陶质水壶);还挖出一座古墓,有棺有椁,殉葬品中还有宝剑。当年,由于任务重、时间紧迫,只完成初步的平整场地工程。由于面积狭小,不具备飞机起飞降落的要求,一度停工,致使这片土地杂草丛生,无人管理。1933年夏初的一天,有一架飞机飞临句容上空,发生故障迫降,停在飞机场的荒草丛中;时值傍晚,只有一名飞行员身配手枪,立在机身附近看守。后来经过检修,这架飞机又飞走了。
1933年下半年开始扩建,在开始所辟的机场之北,又辟一平方公里的飞机场;其范围包括现在的镇江市农科所、省六物、省农林学院等一大片区。其西南角建一幢飞机库(即现在镇江农科所围墙内的西南角);同时在原机场上建筑了若干幢房屋 ,作为办公室及单身宿舍;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场长、飞行员、机械师的眷属均在句容城内租房栖身。场长是东北人,住句容县城东门内张姓宅。1934年建成,国民党空军第三队开始驻防于此。
1935年下半年,国民党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率部调来南京中山门外休整,进驻句容。宋准备将师部设在飞机场内,遭到飞机场场长严词拒绝。宋负气率部开进飞机场,挖沟安设帐篷。飞机场场长急电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立即电斥宋希濂,限期退出,否则按军法从事。宋不得不服从命令,被迫迁到句容中山公园(原句容县委大院)。这只是机场使用过程中一段小风波而已。
1936年江苏省发起所谓“献机祝寿”运动,省内各界人民主要是大城市的厂商出于爱国热情,捐献了一个中队编制的九架飞机,在句容刚刚建成的飞机场举行了交接仪式。1936年秋,在飞机场的东南角(即现在的农林学院南大门口)临时搭台,江苏省六十一县都派来代表,会同句容各机关、学校和城乡居民万人聚集于飞机场举行“献机”大会,句容县中学生列队站在前排。上台训话的第一个是陈果夫,第二个是王伯龄;当时飞机场外公路旁停靠的车队长达1公里。

(三)


句容位于南京东大门,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1934年在句容北门外建成的句容飞机场,作为南京大校场空军基地的预备机场,专供战斗机使用。当时,第三队有11架侦察轰炸机,李泯、杨鹤霄为正副队长。随着战事日愈逼近,国民党政府对其空军部队也进行了扩充和调整。1936年,第三队更名为第三大队,大队长为王星恆,下辖第七、第八、第十七中队,隶属空军驱逐司令部。按照同年10月30日制定的“空军飞行大队部编制”,第三大队部由下列人员组成:大队长、副大队长、参谋3人,机务长1人,军械长1人,通信员1人,摄影员1人,特务员2人,军需1人,书记1人,机械士5人,装配士3人,通信军士1人,通信兵4人,文书军士2人,军书军士1人,司号军士1人,传达军士1人,传达兵4人,公役5人,炊事兵3人,司书2人,汽车司机若干人。
尽管国民党政府曾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上百个军用飞机场,但因时间仓促、经费短缺,许多机场形同虚设,甚至毫无用处。而句容机场因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国内的飞机拥有量,仅次于南昌、南京、西安、广德,超过了广东、蚌埠、杭州笕桥、徐州、汉口、四川。当时国民党的战斗机总数仅为179架,而句容就占27架。驻句容的第七中队、第八中队、第十七中队分别拥有战斗机9架、7架、11架。这里的战斗机为美国制造,机名分别是霍克2、霍克3、波音281,最大时速分别是304、387、378公里,升限分别是8600、7750、7864米,航程分别是460、625、625公里,武器装备分别是2挺7、6mm机枪、2枚52公斤炸弹,2挺7、6mm机枪、2枚52公斤炸弹或1枚215公斤炸弹,2挺7、6mm机枪、2枚52公斤炸弹或1枚215公斤炸弹。
1937年8月13日晨,淞沪抗战爆发。下午2时,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在南京下达了《空军作战命令第一号》,其中限定第三大队的第八中队、第十七中队分别于14日黄昏前秘密到达句容机场,完成攻击的一切准备。
1937年8月15日,日军飞机经过句容上空轰炸南京,据日本《渡海轰炸南京》一文载:“1937年8月15日------那天,正值低气压,26架96式陆上攻击机从长崎县大村基地起飞,航程960公里,飞行4小时,抵南京上空,各机携带60公斤陆用炸弹12颗,分别向南京2个机场投掷。”1937年9月8日《中央日报》称:8月15日、16日在句容上空共击落侵华日机6架,其中,国军飞行员黄潘扬击落日军重型轰炸机2架,1架落于县城之西,1架落于县城之北;国军飞行员陈有维、黄居谷击落日军重型轰炸机1架,坠毁在天王寺附近;国军飞行员周庭芳在句容至南京间击落日军重型轰炸机1架;国军飞行员傅啸宇、陈瑞钿在句容地区上空各击落日军重型轰炸机1架。
据当年目睹者回忆,1937年8月15日早晨8时左右,日军飞机经句容上空,因浓雾弥漫,看不清句容机场,径直向南京飞去,在南京投弹轰炸后,返航途中重经句容上空。这时浓雾已散,天气晴朗,驻守在句容机场的空军第三大队机群早已升空,严阵以待。不多时,就发现日机从南京转回,守候在高空的中国飞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俯冲而下,驱散敌机机群,分头截击。敌机在仓惶中边战边逃。中国飞机紧紧盯住敌机尾侧,猛烈射击,约半个小时的空战,一架日机被击落在句容南门外兆文山下的稻田中,焚毁水稻2亩,有数名日军随机身烧毁,仅余残骸;只有一个日军山本大尉摔出机外,奄奄一息。以后又闻句容沦陷期间,曾有一名日本海军军官赴句寻找其弟(日军飞行员)的遗骸,其弟即为坠毁在兆文山下那架日机的机组人员,不知道是不是山本大尉。
1937年,驻句空军第三大队又参加了数次空战,战绩辉煌而壮烈。8月23日,第十七中队的7架波音281式战斗机在中队长黄潘扬率领下,从句容机场起飞,掩护第二十二中队轰炸从吴淞口登陆之敌,与敌机在吴淞口上空激战,少尉分队长秦家柱阵亡。9月19日,日本海军航空队2次出动战机77架次,袭击南京大校场机场、兵工厂、宪兵司令部与警备司令部。国民党空军从南京、句容机场共起飞21架飞机进行拦截,共击落敌机3架,损失飞机5架,第八中队的中尉分队长黄居谷、刘炽徽,第十七中队的少尉分队长刘兰清等不幸殉国。9月28日,中日空军在句容上空激战,参战的第五大队少尉飞行员傅啸宇牺牲。10月14日,日本海军第十三航空队派轰炸机袭击南京,第三大队战斗机自句容升空狙击,准尉见习员范涛、少尉飞行员张韬良阵亡。1937年12月南京失守,驻句空军第三大队不得不撤离句容,迁往河南商丘。
句容战斗飞机场是保卫南京领空的前哨阵地,在抗日战争初期,从这里起飞的机群,给予来犯敌机以致命的打击,这一段辉煌壮烈的战绩将永载史册。

 

除文中有说明外,其余文字稿件均见于《句容文史资料》第一辑至十八辑。其中第十六辑《句容古今要览》为公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