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导航
学术成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园地 > 学术成果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区域整合刍议——“苏南近代工业遗产廊道”的初步构想

时间:2017-03-10 14:06:26  来源:先吴文化博物馆

         

 

刊于《江苏省2016文化遗产日主题论坛论文集》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2016年12月

 

【摘要】:苏南是我国近代工业发展较早、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拥有较为丰富的近代工业遗存。同时,苏南也是城市化、一体化程度程度较高的区域。我们以沪宁铁路为轴线,提出“苏南近代工业遗产廊道”的设想,意在探索工业遗产区域系统保护、利用的模式和有效途径,深度挖掘和展示苏南工业遗产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工业遗产;区域整合;苏南近代工业遗产廊道

 

19世纪下半叶,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的发展,欧洲正酝酿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此同时,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困扰下,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也缓缓地拉开了序幕。作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区域,苏南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存,本文就以苏南区域的近代工业遗产为例,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方式做一浅显的探讨。

一、苏南近代工业遗产的内涵述要

本文所谓之苏南近代工业遗产,是指鸦片战争以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百年中,苏南地区在近代化、工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1]

1.       苏南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简述

苏南近代工业的发展始于晚清,洋务运动中设立的工业企业即是苏南机器工业发展的开端。1863年,李鸿章创办苏州洋炮局,这是江苏机器工业的起始。后来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改办为金陵机器局。

在洋务运动的示范与鼓动下,苏南区域的民族工业开始兴起。从18951911年,兴建纺织厂50多个,形成了苏、锡、常三个纺织中心。[2]同时,缫丝、面粉、机械、电器、城市供水等行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908年沪宁铁路贯通,将南京与上海以更为便捷的交通方式连接起来,更加促进了沿线苏、锡、常、镇地区工业的发展。据统计,1909年至1911年,苏南地区共开创的38家企业中,35家分布在沪宁铁路沿线。[3]

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苏南区域的工业迅速发展,尤其以纺织业为代表。到20世纪30年代,无锡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棉纺织工业中心。[4]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苏南作为其核心统治区域,机械、化工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先是国民政府组织长三角地区的大量工业企业内迁;沦为日占区后,日军又对存留的企业进行了大肆的破坏与控制,严厉压制占领区工业的发展。战争结束后,接踵而来的美货倾销、解放战争和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又重创了苏南地区的工业发展。

2.       苏南近代工业遗产的内涵

苏南近代工业的发展起步较早,类型丰富,工业遗产的内涵极为丰富,以下试分而述之:

1)基于爱国主义的“自强”精神遗产。[5]无论是洋务派还是民族资本家,他们的出发点无不是基于抗暴御侮、振兴国家的爱国情怀。大批的科学家为了振兴国家,不计名利甘于奉献,努力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创新。这些都是宝贵的工业精神、文化遗产。

2)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制度文化遗产。在工业化的早期,企业的设立主要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三种形式;企业的管理也有封建家长式、家族式和股份公司式等多种模式;在企业的发展方式上,民族企业也探索了诸如“棉铁联营”[6]的“自救模式”。这些曾经存在过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是工业发展的时代特征,也是后人了解我国工业化的重要线索。

3)基于生产研发的科技遗产。在苏南乃至全国的近代工业发展中,创办、经营群体都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科技人员对先进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苏南工业的宝贵遗产,比如30年代侯德榜任总工程师的南京永利铔厂所研发的“红三角”牌化肥供不应求,可与美国杜邦公司产品相媲美,打破了英、德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7]

4)兼顾实用与美学价值的建筑设施设备遗产。工业建筑、设施、设备既是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精神、工业文化的载体。此类遗产在苏南保存较多,并得到了各级文物保护部门一定程度的重视,比如无锡市曾经两次公布其市级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总计33处而无一不是工业建筑。

5)工业污染与破坏的警示遗产。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如废水、废渣、废气,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而且民国时期苏南的企业设备简陋,其产生的废弃物远胜于现代的同行业企业。”[8]对于空气、水、土壤的污染当然是以治理为主,但是对与污染标本的提取和保存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反思工业发展最好的教材。

6)工业发展路径选择的历史文化遗产。洋务运动以来,苏南区域的官僚、洋人、买办、民族资产阶级都曾轰轰烈烈地投身于工业实业的发展浪潮中。清政府、中华民国历代政府都曾是苏南近代工业发展的组织者,但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南工业化路径。这是工业发展遗产,也是历史发展路径的遗产。

二、苏南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

2006年国家文物局在无锡举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以来,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迅速得到了各地的响应,现将苏南五市范围内近现代工业遗产分布整理如下[9]

地点

代表性近代工业遗产

苏州

鸿生火柴厂旧址,苏州电器公司旧址,苏纶纱厂旧址,交通部苏州电话电报局旧址,五丰面粉厂旧址

无锡

储业公所旧址,丽新纱厂、协新毛纺织染厂旧址,振新、申新纱厂旧址,庆丰纱厂旧址,天元麻纺厂旧址,永泰丝厂旧址,鼎昌丝厂旧址,玉祁制丝所旧址,茂新面粉厂旧址,惠元面粉厂旧址,纸业工会旧址,北仓门蚕丝仓库旧址,开源机器厂旧址

常州

大明厂民国建筑群,大成一厂老厂房、求实园、刘国钧办公室,大成二厂竞园、老厂房,大成三厂建筑群,恒源畅厂旧址,戚机厂旧址

镇江

镇江美孚火油公司旧址,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德士古火油公司旧址,镇江自来水厂旧址,镇江合作蚕种场旧址

南京

金陵机器制造局厂房遗迹,津浦车辆厂,津浦火车站英式建筑,津浦铁路浦口机务段英式建筑,浦口火车站及其附属建筑,下关浦口铁路轮渡桥,下关火车站,浦口电厂旧址,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永利硫酸铔厂旧址,江南水泥厂旧址,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旧址

透过此表我们不难发现苏南地区工业遗产的门类相对齐全,结构特征明显。作为城市发展过程的直观见证物,工业遗产也得到了其所在地的重视,以上所列之工业遗产要么是各地的文物保护单位,要么是控制保护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特色资源,它们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与利用。

1)  南京

在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南京市设立了“1865创意产业园”,意在将其打造为“中国近现代遗产的重点展示区、中国近现代工业文化旅游休闲区、以工业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10]而在沪宁铁路的终点下关火车站,据媒体报道也有设立铁路博物馆的计划。

2)  无锡

无锡市在茂新面粉厂旧址、永泰丝厂旧址分别建立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储业公所则成为了运河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北仓门蚕丝仓库发展成了北仓门艺术中心,鼎昌丝厂的仓库则变为了饭店。

3)  常州

常州市以恒源畅厂旧址结合了常州第五毛纺厂、常州航海仪器工厂以及常州梳篦厂,将其改造为“运河五号创意园区”,园区内“不仅进驻了展馆、设计工作室、创意商品体验中心等与文化活动息息相关的企业,而且通过定期开展创意市集、艺术展览、音乐演出等活动聚集大量人气,创造城市文化的连锁反应。”[11]

4)  苏州。

苏州市对苏纶纱厂旧址、鸿生火柴厂旧址进行了开发利用,苏纶纱厂旧址“成为了集酒店、餐饮、商务办公、文化娱乐、旅游、居住功能为一体的苏纶国际城。”[12]而鸿生火柴厂旧址则经改造变成了宏盛楼餐饮和古运河旅游公司的营业、办公场所。

5)  镇江。

美孚火油公司旧址被用作港务局大楼,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被用作钛白粉厂的办公楼,而德士古火油公司旧址则被拆除了,准备异地重建。[13]

通过以上对苏南以及国内其他区域工业遗产分布与保护利用的考察,我们发现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         苏南工业遗产分布相对集中。苏南的工业遗产以沪宁铁路为主轴,成条带状分布,而以轴线上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五个节点最为显著,相对集中。

2.         工业遗产的种类齐全,结构特征明显。限于自然条件,苏南的工业发展除了能源行业,几乎涵盖了近代工业的所有门类。但是其结构的不均衡十分明显,其中以轻纺工业和面粉工业的遗产最为密集。重化工、机械类工业遗产遗存下来的较少,宁镇地区的此类遗存又多于苏锡地区。

3.         对工业遗产的开发各市自主,缺乏相互间的协调统合。各个城市在对自身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利用时,注意到了规划的整体性和利用的全面性。但是在各个城市之间,并没有发现比较紧密的关联,缺乏在利用过程中区域的一体化、系统化设计。

4.         对工业遗产内涵的挖掘与展示有待加强。在已经对工业遗产进行开发利用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更多的是“旧瓶装新酒”式的创意产业园模式。其结果就是公众更多的关注了其中的创意产业,而作为场地的工业遗产只是被当成了比较有特色的建筑,“传递出的已经不是工业文化的内涵,而是新的消费意义”[14]

三、“苏南近代工业遗产廊道”的构想

1.       概念与节点简述

“工业遗产廊道是遗产廊道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将工业遗产作为其核心构成资源的线性遗产区域或文化景观。”[15]苏南作为中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有着数量可观、内涵丰富的工业遗产。沪宁铁路作为苏南地区的交通干线,本身就是工业遗产,沿线的各城市则为我国重要的工业遗产集聚区域。鉴于此,我们提出“苏南近代工业遗产廊道”的构想。

如上所述,“苏南近代工业遗产廊道”以沪宁铁路为轴线,串连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和南京五个城市。五地的工业遗产各有特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许多重叠类型,但是作为“廊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对其进行功能规划时,必须要避免同质叠加,以使工业遗产内涵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与展示。

1)南京。南京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城市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首都,近代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方面宜以其代表性的军事工业和化工工业为代表。故可以建设为“清政府及国民政府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和相应的军事、化工工业遗产的节点。

2)镇江。“镇江一直不是一个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对的镇江的工商服务建筑较多体现了镇江的工业发展受开埠影响带动的独特性。[16]而其代表性的工业遗产也以欧美的火油公司旧址为多,故可作为“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之影响”节点。

3)常州、无锡。常州与无锡同为近代轻纺工业和面粉工业发达的城市,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其所保存、开发的工业遗产的侧重点出现了分化。无锡着重开发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部分,比如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建设;常州则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对恒源畅厂旧址进行了开发利用,并没有深挖遗产的文化内涵。戚机厂无论是在工业遗址的保存规模和保存质量来说,都是苏南区域机械类工业遗产的佼佼者,或许可以作为常州在“廊道”建设中的特色点。值此,无锡可作为“民族工商业和纺织业遗产”的节点,而常州可作为“机械工业遗产”的节点。

4)苏州。“苏州是‘水城、园城、工商城和文化城’的集大成之所在,在总体上体现了自然、人文与经济高度和谐的城市特色。”[17]苏州的城市定位是“细腻、温婉”的江南文化城市,可作为“近代民族手工业遗产”的节点。

2.       对于“苏南工业遗产廊道”建设的思考

1)加强城市间交流,建立稳定的协商合作机制,树立区域一体化的意识。区域工业遗产的保护有赖于区域整体性意识的树立,这就要求区域内的城市规划设部门、文物保护部门以及地方文化学者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沟通机制,可考虑借助设立跨行政区域、跨政府部门的专业性组织。跨区域合作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使各个城市的特色更加鲜明,“苏南工业遗产廊道”的内涵更加丰富、体系更为完备、结构更为合理。

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理论建设,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供足够的智力、学术支持。“人才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工业遗产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给予高度重视。”[18]大力培养人才,建设一支从事区域工业遗产调查、研究、保护、管理的专业队伍。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建设,建立“苏南特色”的保护利用模式。同时,还要对“苏南近代工业遗产”的内涵深度挖掘,并予以系统展示。

3)更加注意对近代工业遗产的记录、认定和保护。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建立在对工业遗产科学调查认定的基础之上。“苏南近代工业遗产廊道”的建设是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苏南五个主要的城市,沪宁铁路所能辐射的中小城市也有必要纳入,要加强工业遗产的调查、记录力度,抢救更多的工业遗产,并注意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定,科学区分一般工业遗存与具有重大价值的工业遗产,以使工业遗产廊道的建设内涵丰富而又层次分明。

4)注意协调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完整系统地展现工业遗产内涵最有效的模式就是建立博物馆,但是博物馆的公益性决定了它的开放性与无偿性,如何兼顾社会、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必将成为地方政府不得不慎重考虑的事情,所以“要保护大量工业遗产,就必须根据不同工业遗产的性质,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19]在面对“苏南工业遗产廊道”如此大面积、大体量工业遗产的的保护与利用时尤为重要。



[1] 《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参见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王国平,姜新:《略论近代江苏区域工业结构差异》,《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 参见葛玉红:《沪宁铁路与民初江苏经济发展》,《民国档案》2013年第3期。

[4] 胡孔发:《民国时期苏南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5] 亦有类似表述,请参考陈霞:《文化强省建设的“硬”资源——江苏近现代工业文化资源扫描》,《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6] 严鹏:《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7] 李沛霖:《民国时期“远东第一”——南京永利铔厂》,《江苏地方志》2010年第6期。

[8] 胡孔发:《民国时期苏南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9] 此表格依据各地公布数据整理,难免有疏漏,请读者见谅。

[10] 苏玲,卢长瑜:《面向城市的工业遗产保护——以南京工业遗产保护为例》,《中国园林》2013年第9期。

[11] 许砚梅,周亚子:《工业遗产的更新改造设计——以常州运河五号创意园区为例》,《中外建筑》2015年第5期。

[12] 陈鑫等:《苏州工业遗产档案资源抢救与保护方法研究》,《档案学研究》2015年第2期。

[13] 资料来源于朱强:《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北京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4] 范晓君,徐红罡:《建构主义视角下工业遗产的功能置换和意义诠释——广州红专厂的案例研究》,《人文地理》2015年第5期。

[15] 朱强:《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北京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6] 朱强,袁剑华:《遗产廊道评价方法——以大运河工业遗产为例》,《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

[17] 夏健等:《基于城市特色的苏州工业遗产保护框架与再利用模式》,《规划师》2015年第4.

[18] 冯立昇:《关于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的若干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9] 单霁翔:《关注新兴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第4期。

(刘玉斌)